集团动态

上半年住宅物业「量升额跌 价量背驰」 料成交金额创9年同期新低 美联黄建业:关税烽烟卷楼市 本地购买力反扑 中大型单位「拖后腿」 倡设「跨境购房通」引活水 以「外需」激活「内需」

美联集团
更新日期 : 06/06/2025

上半年住宅物业「量升额跌 价量背驰」 料成交金额创9年同期新低
美联黄建业:关税烽烟卷楼市 本地购买力反扑 中大型单位「拖后腿」
倡设「跨境购房通」引活水 以「外需」激活「内需」


美联集团(股份代号:01200)欣然宣布,今日(6月6日)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,经过按股数投票表决之方式,获股东通过所有决议案,各重选董事皆成功连任,主席黄建业及独立非执行董事孙德钊齐以高票连任董事,获股东大力支持。

黄建业於股东会后前瞻最新楼市走势,指出中美关税战烽烟弥漫,一度令本港经济乌云笼罩,连带影响住宅物业交投。虽然预期上半年整体住宅物业成交量将按年录得升幅,但是预测成交金额或跌10%,创9年同期新低,出现「量升额跌,价量背驰」的情况,反映楼市於撤辣后并未全面复苏。有此现象的主因是,经济未改善,失业率回升,以及消费市道低迷,关税战更触发市民对前景的忧虑,推迟入市决定,令换楼链未能启动,中大型单位成交疲软「拖后腿」。黄建业建议政府积极考虑设立「跨境购房通」,引入「活水」,以「外需」激活「内需」,加快楼市复苏。

中大型单位拖累 料半年成交金额或创9年同期新低

黄建业指出,上半年的整体住宅物业呈「量升额跌,价量背驰」。预期今年上半年整体住宅物业成交量达31,200宗,较去年同期升3.3%,在无新房策支持下,成交已经算是理想。不过,期内成交金额却回落,预计仅录2,220亿元,按年大跌约一成,创9年同期新低。反观2024年上半年,整体住宅成交量按年升7.9%,成交金额亦同步上升5.2%(见表一),即是香港楼市由「额量齐升」,变成「量升额跌」。

表一:2024年上半年及2025年上半年住宅物业交投比较

2024上半年 按年变幅 2025上半年(预计数字) 按年变幅
成交量 30,207宗 +7.9% 31,200宗 +3.3%
成交金额(约) 2,467亿元 +5.2% 2,220亿元 -10%

整体住宅物业「量升额跌,价量背驰」的主要原因,并非楼价跌幅进一步扩大,而是楼市交投由细价楼主导,这现象尤以新盘最为显着,细价楼占新盘成交的比例不断上升。根据美联物业研究中心综合《一手住宅物业销售资讯网》资料及市场消息,今年首5个月新盘600万或以下占比首次超6成,创一手条例后新高。若按金额划分,细价新盘成交一枝独秀,600万元或以下一手成交量达4,765宗,较去年同期2,470宗大幅上升近93%;反观逾600万至1,000万元成交录1,847宗,按年跌约36.2%;逾1,000万至5,000万元仅录1,058宗,按年跌约56.7%(见表二)。

细单位主导 上半年平均每宗一手成交金额创纪录次低

由於细价楼主导大市,今年首5个月一手金额出现显着下跌的情况,金额由去年首5个月约964亿元,跌至今年同期约670亿元,跌幅高达3成,令到今年首5个月平均每宗一手成交金额仅录859万元,较去年首5个月平均约1,209万元大减近3成,并创一手条例后新低。预计上半年平均每宗一手成交金额约为882万元,届时创自有纪录以来的次低纪录。

表二:2025年首5个月不同金额的一手成交量按年变化

低息吸引本地购买力反扑

值得留意的是,随着息口回落,「供平过租」重现,本地买家入市置业转趋积极。综合土地注册处注册个案,按已知买家姓名作分析,今年首5个月本地买家(以买家姓名的英文拼音鉴别)占个人买家於香港楼市一手私宅注册量录约69%,比起去年全年约60.5%增加约8.5个百分点,而金额占比亦由去年约47.5%升至今年首5个月约57%,增加约9.5个百分点(见图二),以上数据反映本地买家入市意欲转强。

黄建业指出,本地购买力反扑,主要是受到低息吸引。本土买家以上车客及用家为主,亦有部份是想趁「供平过租」的机会,在自住楼之外购入单位收租作长线投资者,皆锺情於细价物业。相反,中大型单位的买家却以内地客为主。根据美联物业研究中心综合土地注册处资料,按已知买家姓名作分析,今年首5个月已知个人买家的逾1,000万至5,000万元一手私宅注册量中,内地买家(以买家姓名的英文拼音鉴别)占逾6成;逾600万至1,000万元的个人买家中,内地买家亦占约37%,明显高於整体一手约31%水平。

图二:本地买家占个人买家於香港楼市一手私宅注册量比率

黄建业相信,若低息环境持续,本地购买力将继续反扑,细价楼料受追捧,中大型单位未大幅受惠於减印花税,中美关税战更加剧部份市民对经济前景的忧虑,特别是作为经济骨干的金融、银行及会计行业均出现裁员消息,不少中产人士担心「饭碗不保」,老板级亦担心「结业清货」及「资产贬值」,因而打消换楼念头,换楼链未能启动。黄建业强调,过往楼市回升往往由豪宅及中大型单位带动,若中大型单位交投持续低迷,整体楼市复苏步伐将受拖累。若要推动楼市交投重回上升轨道,需透过各种刺激经济措施提振中大型单位成交。

黄建业强调,整体楼市基础稳固,中港经济实力雄厚,贸易战亦凸显香港作为转口港的重要地位,预计下半年住宅物业交投会持续畅旺,因此维持今年3月底时的楼市成交预测,预计一手成交量达1.9万宗,按年升逾2成,并创自2013年<<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>>生效后新高,二手住宅交投可达4.3万宗,按年升近5%,则创4年新高。但须留意,如果目前的经济及房策未有改变,细单位将持续主导楼市,料下半年一手将延续「量升额跌」走势,二手楼价跌幅则有望收窄以至靠稳。

不过,黄建业亦提醒,关税战虽然缓解,但是尚未结束,慎防关税对楼市的负面影响於日后浮现。现时失业率已经回升,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,今年2月至4月经季节性调整失业率为3.4%,较1月至3月的3.2%上升0.2个百分点,创2023年1月通关以来新高。若失业率持续上升,又或外围环境出现变化,将加重经济及楼市的压力。

需推动「外需」激活「内需」

为促进楼市全面向好,黄建业建议特区政府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置业优惠政策,应积极考虑设立跨境「购房通」,亦即是中港两地互联互通机制的「购房」版,「购房资金通」,让两地居民可以在两地购房,并便利内地人才落户香港。此外,又建议投资移民全面放宽至任何楼价的物业,楼价全数计入投资额,鼓励买楼可以移民。由於短期供应仍多,放宽投资移民,不会大幅刺激楼价上升,但可帮助消化供应,同时为库房带来收入,简单化移民政策亦有助吸引高质人才,利好香港长远发展。

黄建业解释,虽然本地购买力有反扑的迹象,但是单靠「内需」的购买力,并不足以推动楼市全面复苏,此外现时的楼市政策仅有利细单位,亦需有新政策带动其他住宅板块,因此引入「活水」刺激「外需」属刻不容缓,特别是内地的资金,更是加速中大型单位消化的必须动力。黄建业相信,如可落实执行以上两大建议,将可助楼市吸纳更多中外的资金,促进成交及去库存,在贸易战阴霾之下,增加本港经济的稳定性。



其他集团动态